關聯文章目錄
4篇轉職工具箱 Four weeks to reach even better
4篇新手Python 應用搭建指南
學習就像登山,你可以一步一步的蠶食你的偉大目標,站在原地感嘆不可能就真的不可能完成了
今天要討論的第二個主題是學習圈,<異數>中有說到,10000小時的練習可以讓任何人變成專家,然而這是Malcolm Gladwell在看見K. Anders Ericsson論文後斷章取義的觀點,也導致論文原作者在2016年跳出來自己寫一本書<刻意練習>,本篇文章大部分的內容會基於這本書的內容進行探討。
書中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點,計程車司機在開了30年車之後不會變成舒馬赫,如果單純論時間積累已經遠遠超過10000小時,所以是不是時間累積這些因素不管用呢? 作者表示不是時間不管用,而是我們有沒有讓心智積極介入才是影響我們練習成效的關鍵。
如果做一件事情卻陷入自動導航的低心智狀態,那沒有獲得期待的進步也是預料中的事情。
那什麼是心智積極介入?
普遍來說,那是一種對自己尚未嫻熟技能的自我覺察,並且針對性的安排訓練的過程。有些更專注的人可以心流狀態。在進行複雜動作或是心智活動時可能會激勵不同的神經連接路徑,然而有兩種方式可以讓自己的心智得到增強,第一種是讓神經找到更快捷的捷徑,另一種則是大腦中的白質會對頻繁激勵的神經連結進行包覆,類似電線的絕緣層,可以讓傳遞的訊號更為乾淨穩定。能起到神經高速公路的效果。經過長時間練習可以對複雜的動作得到肌肉記憶,便是白質強化神經連結的一種效果。
由於不是腦科學專家,只能就自己閱讀過的書籍進行解釋,如有不正確之處煩請指正,謝謝。
在我們了解心智積極介入與其效果之後,我們就來認識該如何讓自己可以進入刻意練習的狀態。
最簡易且有效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維持在學習圈
上圖是一個舒適圈學習圈跟痛苦圈的示意。在最中間的舒適圈是最不需要動腦的情況,任何事情都像是流過自己身邊一樣,不需要心智參與。之前有一個段子說過:
你有十年的經歷,請問是紮實的十年經歷還是把第一年的技能重複用十年
這個段子就很好的表示如果你讓自己保持在舒適圈的一個心智參與情形。
第二層是我們這次的重點學習圈。學習圈是踏出舒適圈的範圍。在那個範圍中你會感受到成長痛,會有讓你感受到不自在的新名詞出現,新鮮的技能需要掌握。
同時你可能需要制定學習計畫,因為在學習圈中,一個名詞可能會引來更多的名詞,同時在先備知識不足的情況,就去認識超出範圍太多的內容,超出範圍太多的內容我會將其歸類在痛苦圈,進到痛苦圈的學習會十分沒有成就感,而且會有自我懷疑與自我貶低。痛苦圈的學習就像進入絕望低谷一樣,當你打開一篇你需要會技能的教學文件,結果發現裡面提到五個先備條件你沒有一個熟悉的,並且把相關的檔案再次打開又引發更多不熟悉的知識,如此下去完全找不到前進的方向與動力。
較理想的方式會是學習地圖,先了解什麼是路上的關鍵節點,同時了解什麼是學好了就能繼續上路的80%內容,大部分的高難度的知識都是在將95分成績推至極限,然而過早的學習那些內容不只提升有限,同時還會容易引入錯誤的方法。在我的領域有一個名詞叫<過度工程(Over Engineering)>通俗來說就是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了。
繪製一張好地圖,具備全局觀後緊貼著自己學習的順序理清知識的脈絡是極其重要的
繪製地圖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事情是需要有一個嚮導。在運動員生涯中會有一個亦師亦友的教練,在低潮時給予支持,在盲目時當頭棒喝,協助你制定並參予你每個重要的里程碑,並不斷的提醒你前進的方向。很幸運的我身邊有一些貴人們總是給我很多支持,總是亦師亦友的提供我協助。也很幸運我選的是軟體業,總是無數的大神們分享自己的傑出創作,甚至為新手們指引RoadMap,下方展示前端工程師能力地圖的局部,網站中還有很多不同的地圖,有興趣可以點進去看看。
時刻提醒自己前進的方向,並保有大局觀
一直保持在學習圈的好處之一就是認知迭代,當你學會了一些先備的邏輯與知識,可以使用新掌握的知識推翻一些過去已知的作法,革新與融合。在這樣的新陳代謝中,你會找到自己掌握與應用新知識的勇氣與做法。
一次次的掌握新技能能讓自己越來越無懼。
最後跟大家介紹從<軟技能>學到的一個特殊的學習方式,
10步學習法->
1–6步從找資源到釐清範圍與定義自己的目標,制訂計劃與排除重複內容
最後的7-10步是循環重複的步驟,讓我萃取出來仔細討論。
- 7. 點到為止的學習
- 8. 拿剛學的東西來做有趣的專案,像在玩一樣
- 9. 玩的過程中發現一些缺漏(技術債),回頭仔細去查文件或是教學,補足沒有研究清楚的地方
- 10. 將你學習建造這個小玩具的過程發表出來,教教身邊也感興趣的朋友
-> 回到第7步驟,進行下一輪的點到為止學習
這個方法對我來說至關重要,因為這是需求驅動開發,我自己學習的習慣就是,剛學了一點東西就會試著自己去揣摩該知識的應用情景,接著自己試圖搭建出該場景。搭建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一堆坑,再來一個一個補上,遇到問題的時候找答案真的特別勤快,同時也能較明確地跟身邊的大神朋友請教,因為明確的應用場景已經出現,別人比較不會舉一個抽象的foo bar例子來把你搞得更foolish。當然也會收穫很多別人更精簡的搭建方式,或是應用工具的奇思妙想。過程中更是常常感嘆自己以為想出什麼驚世發明往往都已經是某些高手習以為常的常識。
需求驅動的學習,讓自己對想了解知識的渴求度大大提升
那種熱忱不是photoshop第一個指令看說明書到最後一個指令的人,更不是英文單字本第一個字背到最後一個字的人可以相提並論的。
在這種過程你學到的不是碎片的知識片段,而是系統化的問題解決能力。十分推薦給大家。
最後的第十步也是我十分推崇的方式,將你過程中學會的一切貢獻回社群,這之中收穫最大的往往不是看文章的人,而是你自己。自己在試圖表達自己剛學會的內容的過程,重新簡化自己的知識架構,試圖用最簡易的方式表達,並且在重述那些知識的過程中能夠讓自己有深厚的神經絕緣層。通俗點講:
本來馬馬虎虎的知識,在進行分享的過程鞏固了,就像想通了一樣
每天1% 的成長,一年之後你是現在的37倍強,相比每天退步1%的人,一年的時間,夠你勝他千回